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其中对重点流域(包括长江、黄河等重要江河湖泊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笔者认为,做好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目前在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仍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协调问题。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对农业用地和水资源使用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政策强调“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推动地下水超采治理,促进深度节水控水。这就要求传统农业向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模式转型。此外,生态保护修复可能在短期内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增加农民经济压力,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支持政策,帮助农民平稳过渡。
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与数据应用存在短板。农业农村部门与生态监测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协同机制,各部门独立建设监测网络,导致监测职能交叉分割,形成“数据孤岛”现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技术手段应用与快速扩张的管理需求不匹配,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统筹治理等战略任务的精细化支撑不够。此外,各部门基于自身业务需求构建了不同指标体系,数据的碎片化和缺乏整合,造成监测指标重复,影响数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流域新污染物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微塑料、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农业生产系统。这些新污染物具有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降低土壤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与农业绿色转型追求的优质、安全、绿色等生产目标相悖。同时,传统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农药和规模化养殖中的抗生素滥用,导致抗药性基因传播;新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干扰,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新污染物的治理需要更高的技术投入和更复杂的处理工艺,增加了绿色转型成本。
流域政策实施和利益补偿机制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流域生态保护政策执行中存在区域协调不足、补偿标准不合理等问题。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时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导致部分政策措施与农户生产实践脱节;有些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绿色转型带来的增收效益与转型成本之间存在明显落差,现有生态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平衡各方利益。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往往需要更高的技术投入和更长的生产周期,而农产品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优质优价机制,绿色产品溢价能力不足,导致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农户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约束更为突出,使得部分农户陷入“不愿转、不能转、转不起”的困境。
工作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加强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转型的政策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如提供补贴和税收减免,以降低转型成本。同时加强项目资金支持和金融投资,强化监管。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引导经营主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保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建议完善生态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农业农村部门与生态监测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互通与协作,增强生态治理的科学性。明确各部门在数据共享中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数据共享标准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一致,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与合规审查,健全数据共享合作机制与技术路径,整合监测指标体系,避免指标重复冲突,提高数据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开发集成多种技术手段的监测系统,实现水质、土壤及生物多样性实时监测预警,推广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应用,提升监测精度和效率,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依据《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建设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数据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全国数据“一本账”,支持数据有序流通和共享应用,为农业绿色转型及各行业信息整合提供精准决策依据,助力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
建议构建新污染物综合防控体系。建立农业投入品准入负面清单,严格管控高风险化学品使用,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绿色替代品,从源头减少新污染物的产生。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农膜,开发高效低残留农药及其替代品,推广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药等节约型技术,从生产过程降低新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构建源头防控、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建议健全重点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落实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可结合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农户实际损失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定差异化补偿方案。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资金池。强化政策落地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提高绿色产品溢价能力。针对小农户面临的特殊困难,建立差异化扶持政策,在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对接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农民共享生态保护红利。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常态化的政策效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示范引导,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绿色转型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