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二期驻点工作累计形成7大类1800余份成果,包括政策建议300余份,解决方案120余份,推广技术660多项,为各地精准、科学、依法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近日召开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二期驻点)验收会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介绍。
此次验收会上,各省驻点工作组总结驻点跟踪研究的成效,凝练驻点跟踪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提升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聚焦各地实际问题,精准施策,是驻点工作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驻点工作组在全面收集流域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流域内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长江干流主要有干流总磷多次预警超标、入江污染负荷高、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水生态底数不清等问题,太湖水系主要有蓝藻水华形势未扭转、入湖污染负荷高等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驻点工作组制定了针对性的研究思路,如在总磷污染方面展开涉磷企业溯源整治,在城镇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推行农田退水循环化生态改造,在新污染物方面开展筛、评、控,禁、减、治,在水生态方面进行监测预警修复技术研发,切实提升江苏水环境质量。
“我们紧抓大通湖和华容东湖两个典型。”湖南驻点工作组负责人、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罗岳平指出,洞庭湖总磷污染是湖南省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其中,大通湖的总磷浓度过去一直比较高,驻点工作组锁定重点区域,通过控源、建设围湖缓冲带等方式减少污染。华容东湖曾经是产量很高、污染很重的渔业湖,也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劣Ⅴ类水质断面,污染原因与大通湖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别。在华容东湖,更加注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以及入湖排污口综合整治工作。
四川重点关注19个小流域,“每条小流域各有特色,我们创新问题诊断方式,集成治理技术,完善综合管理体系,以治理+管控形成整体流域治理方案,争取更多的工程措施来巩固治理成效。”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强表示。
生态修复是安徽驻点工作组的重要工作之一。经过调查研究,驻点工作组发现水生态系统失衡是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不足的核心原因,为此,工作组在铜陵南湖应用鱼—蚌—草复合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基质改良、精准清淤、水草种植、鱼蚌放养构建了完整的生物链,恢复湖区水体的自净和调节功能,水质改善明显,并获得了3000元/亩以上的湖区生态产品价值收益。
乌江流域是贵州省“三磷”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三磷”污染治理成效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关系重大。驻点工作组牢牢抓住乌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牛鼻子”,对“三磷”问题进行把脉问诊、精准开方、有效管控,形成“问题诊断—治理技术—协同管控”全流程治理和管理模式。
嘉兴驻点工作组介绍了祥符荡清水工程标志性成果情况,这一项目实施了面源管控、生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推广应用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项目实施后,祥符荡北荡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2m以上),沉水植被覆盖度均值达85%。
湖州驻点工作组介绍了西苕溪饮用水安全保障与水质改善项目,通过植物篱、拦沙栅、生态蓄滞池、生态植草沟、前置库、生态缓冲带、生态过滤池、人工湿地、近自然湿地等多项措施进行生态治理,形成山地丘陵水土氮磷流失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及面源综合控制技术模式。项目实施后,市控以上断面水质持续改善,2024年,氨氮和总磷浓度较2022年分别下降了33%、11%。
湖北省驻点工作组围绕21个重点水体开展水生态调查与评估,全面覆盖湖北省17个地市,形成重点水体水生态本底档案,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建全国首家水生生物大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水生生物的快速智能鉴定,为全面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基础调查和水生态考核奠定基础。
驻点工作组的科技优势,正成为当地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青海省,驻点工作组积极参与地方人民政府相关决策前期咨询和论证,为各级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供了政策建议。驻点牵头单位联合各参与单位编制完成《青海省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工作指南(试行)》,细化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技术要求,明确高原地区生态缓冲带功能强化措施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要求。同时,驻点工作组成员单位青海省气候中心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交的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气候暖湿化明显、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的政务信息被采纳。
太浦河位于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范围,受上下游功能定位和管控要求不一的影响,下游水源地仍面临水环境风险。上海驻点工作组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支撑水源保护区协同划分工作,开展划分标准、统一方法以及衔接保护区边界等研究,形成太浦河跨界水源保护区范围完整衔接管控方案,实现了突破行政边界的水源地完整保护,并提出了跨界水源地协同管控制度框架。
与此同时,上海市驻点工作组为当地水污染事件风险防范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平台集成周边区域的水文、水质、气象以及污染物信息,涉及400多种化学品、油品理化参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污染事故的快速预测预警。目前,该平台已在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上正式上线,提高了应急部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重庆市驻点工作组结合分析数据,协助制定重庆市水生态环境规划及重庆市长江总磷污染控制方案,构建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数字标准体系及管理平台八项规范,集成山地城市流域污染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多条河流水库。
云南省驻点工作组负责人、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介绍,驻点工作组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协助相应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关于湖泊和河流的五年规划、8个涉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行动方案、长江流域云南段攻坚战的行动方案,以及一系列重大专项整治行动,实实在在地被政府批复、应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鄱阳湖总磷污染是江西省最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一突出环境问题,江西省驻点工作组支撑省委、省政府编制了《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总磷控制和削减为抓手,全面开展“五河一湖”全流域整治,持续推动鄱阳湖水质改善提升。在此基础上,江西省驻点工作组协助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开展了《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此条例成为全国首部针对湖泊总磷单项污染防治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法。
“长江联合研究项目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中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要好好领会和学习,把驻点跟踪研究有关成果融入三峡集团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到指导集团‘十五五’生态环境规划研究当中。”三峡集团生态环保部一级咨询、正高级工程师陈永柏说。
“‘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科研组织模式已成为我部落实中央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一个有力抓手,是落实《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的具体实践。驻点工作组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为政府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政策建议,助力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精准化。”长江联合研究管理办公室有关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