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2024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优秀案例结果,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库区水质智慧监管体系”入选,获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将纳入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案例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肩负着守护“首都水井”、拱卫京畿生态安全和功能提升的光荣使命。为不断提升“守井能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十堰市高标准建设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构建了丹江口库区水质智慧监管体系。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蓝劲松说,丹江口库区水质智慧监管体系的构建,有效推动了保水护水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预警型转变。
建立天罗地网 实现资源整合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境内2489条大小河流、525座水库均汇入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350亿立方米,占入库总量90%;境内水域面积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总面积60%;库岸线长3524.8公里,占总长70%,是丹江口水库水源区面积最大、水域范围最宽、汇入水量最多,库岸线最长的城市。
蓝劲松介绍,面对库区面积大、风险点位多、管控岸线长等难题,十堰本着好用管用实用原则,将各部门已建成的前端感知设备进行全面利旧融合,构建“天空地水”一体化的丹江口库区水质智慧监管体系。
目前,这一体系整合全市33个国省控监测站点数据、139个手工站监测数据,262家重点企业污水排口自动监测数据,111路国省控站点周边防入侵视频,512 路环库岸线监控视频,499个危化品车辆禁限行区域交通卡口抓拍,1066 个网格卫星遥感监测照片等数据,有些地方还利用机器人对地下管网做“肠检”,真正形成天上卫星(无人机)看、地上监控盯、地下机器人查的水质安全保障天络地网,实现全天候、全地域远程监管,有效破解了库区监管盲区。
记者了解到,十堰应用卫星遥感监测,每三天对全市2.36万平方公里市域面积、620平方公里水域、3524.8公里库岸线、2489条河流进行一次深度扫描,利用优于2米的图像分辨率对水华、漂浮物、疑似排污、侵占河道、岸线施工、消落带、生态红线等问题全面诊断,让看不见的问题无所遁形,做到问题及时发现、产生预警、生产快报并推送,形成可感、可管、可治、可视、可评的保水护水新手段。
建立三支队伍 实现力量融合
作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的保水护水职责责大于天。这些涉水职责分散在10个部门,各唱各的调儿,各吹各的号儿,力量分散,事倍功半。
如何进行整合,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十堰市立足实战化原则,以数字化能力建设重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模式,将分散在环保、城管、水利、住新、农业、应急等十部门的涉水职责进行全面整合,成立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和各县市区分中心。
其中市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各县市区分中心水质安全保障工作,实现对丹江口库区水质保护工作的总体调度、协调、督办、分析、评价;各分中心负责对系统获取的各类问题线索进行分办处置,督促处置单位在规定的时间、按规定的要求办理。
十堰市还积极探索“一支队伍管库区”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城管综合执法、水生态巡查、生态环境警察3支力量,并按照每个乡镇街道不少于3人标准配备巡查巡护队伍,推动保水执法力量融合。
十堰市以数字化能力建设重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模式,打通全市保水护水联动共治网络,实现涉水问题发现和处置效率的显著提升。
建立闭环机制 实现效能聚合
发现问题是前提,处置问题才是关键。如何让监督跑在风险前面?实现涉水问题快速处理?十堰市建立“系统预警—中心调度—限时办结—纪检督办—回告销号”的闭环运行管理机制。
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主任刘刚说,我们将“12345”涉水问题投诉、领导签批交办、市直部门排查涉水环境问题、系统发现线索等全市所有涉水环境问题统一归口,交由各县市区分中心集中办理,限定时间、规范流程、统一结案标准。
为提高处置聚合效能,十堰对问题处理进行及时跟踪问效,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线索“0—0.5—2—48”的高效处置流程,(即实时上传—0.5小时分发—2小时抵达—48小时反馈),对问题未按时处理的予以红灯报警,指挥中心和各分中心均有纪委工作人员参与日常工作,对问题线索处置情况进行全流程监督,真正让生态环境问题处置跑在风险前面。
据统计,今年3月1日以来,通过丹江口库区水质智慧监管体系,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向各县市区分中心共计交办问题 3797 个,截至目前已办结 3760 个,37 个正在办理中,总办结率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