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35处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喜与忧
来源:中国环境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93天前 | 54 次浏览 | 分享到:

“湿地作为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近日,在安徽省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经验及挑战主题研讨会上,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善水环保)执行主任张登高告诉记者。


在本次研讨会上,善水环保发布了《安徽省重要湿地保护和管理现状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系统梳理和评估安徽省内16个地市的35处省级重要湿地保护和管理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解决方案,为未来湿地保护工作的优化与创新提供建设性意见。


成果喜人:多个珍稀物种在省内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是我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类型湿地,总面积为160.37万公顷。


“2023年10月到2024年9月,我们开展了安徽省级重要湿地公园保护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张登高向记者介绍,他们首先通过网络检索、文献分析和政府信息公开等方式,对《安徽省级湿地保护名录》(截至2022年12月)中列举的57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进行情况梳理。随后,综合考虑地域、地质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等因素,对分布于16个城市的35处省级以上重要湿地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发现,近年来,安徽省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喜人的进展,尤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修复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表现突出。


“2016年至2023年期间,安徽省累计修复湿地面积达1万多公顷,恢复了包括淮河流域湿地和长江流域湿地在内的多个关键湿地生态功能。通过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和严格的保护管理,多个珍稀物种在省内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张登高表示。


如今,在环巢湖周边湿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由2006年的几只增加到2023年的2000多只。此外,省内还发现了多个濒危水生植物种群的恢复迹象,如睡莲、黄菖蒲等。


同时,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显著增强。随着各类湿地保护志愿活动和湿地科普教育项目的开展,吸引了大批志愿者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安徽省政府还开通了湿地相关问题的举报热线和网络举报平台,鼓励公众监督和举报破坏湿地的行为,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有效促进了湿地保护执法工作的开展。


面临挑战:外来物种入侵、基层管理力量薄弱……


安徽省湿地保护工作虽已取得一些喜人的成效,但面对气候变化、生态功能退化等严峻挑战,湿地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安徽省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从跨流域补偿开始,基本覆盖全省重要水体,但湿地相关的生态补偿的案例较少,仅巢湖湿地和升金湖湿地获得了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且存在补偿覆盖小、对象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激励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和社区群众对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积极性。”张登高说道。


《调研报告》指出,湿地保护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应尽快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为原则,充分发挥生态补偿的激励性作用。在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如提供财政补助、技术支持、就业培训等措施,降低湿地保护对社区居民的经济影响。同时,可以建立市场化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例如通过湿地碳汇交易、湿地生态服务付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外来物种入侵也是调研的关注重点。调研发现省内多处湿地公园存在不同体量的入侵物种,包括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风眼蓝、白车轴草等。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最为广泛,在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董铺国家湿地公园和肥东龙栖地省级湿地公园等都有发现。


此外,针对湿地保护基层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尤其在一些偏远湿地保护区,存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调研报告》建议加强湿地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建设,加强省内重要湿地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定期举办湿地保护专题培训班、开展湿地保护技术交流活动,提升管理人员在湿地生态学、环境保护、湿地修复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并建议通过引进湿地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增强湿地管理机构的技术力量,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未来,善水环保将继续推动安徽省湿地保护和管理多元化的参与,支持政府部门、高校、企业、湿地周边社区共建共享,共同推动湿地保护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可持续化的未来。”张登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