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笔者认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应着力在“联动、融合、实效、机制”8个字上下功夫,补短板强弱项,筑牢基层环境安全防线。
“联动”即建强组织体系。发挥生态环境委员会、镇街“大党工委”作用,构建联动平台,强化工作统筹。组织企业、社区开展环境安全科普活动,提升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安全素养,强化环境安全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
“融合”即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县级生态环境部门与乡镇、街道工作协同,打通“问题发现—隐患告知—跟进处理—情况反馈”机制,强化闭环管理,推动环境隐患整改清零。充分调动网格力量参与环境安全管理,整合辖区多方力量,提升环境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实效”即坚持结果导向。一是聚焦精细管理,提升监管效能。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建立涉危化品、重金属、尾矿坝、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企业清单,明确每个网格的重点管理对象、风险隐患点,围绕“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管得住”工作目标,强化日常管理,确保隐患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将执法管理和帮扶指导相结合,指导企业定期开展自查自纠,主动消除隐患。二是聚焦风险防范,加强应急值守。落实汛期、台风等风险防范措施,加强预警监测;应急响应结束后,持续跟进环境安全重点区域、重点问题,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组织开展复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聚焦能力提升,加强人员培训。督促指导企业持续完善环境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开展环境安全培训;采取现场会等形式,将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提升培训效果。
“机制”即规范运行管理。健全环境安全应急管理制度,优化队伍、装备、物资配置和日常维护管理。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管理思路,组织辖区企业制定环境安全应急管理“一张纸”预案,明确“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强化“叫应”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